李白最通透的一首诗,看破人之生死,两句很有名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6 10:26:09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
前后更叹息,浮荣安足珍。
出自李白的《拟古十二首 · 其九》
诗文大意可解为:
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的过客,有朝一日离去了,才叫归家。天地之间,就像一间大大的旅馆,我们身在其中,感叹万古之秋。
月亮上的玉兔,还在不停地捣着药,扶桑仙树早已经成了火柴。坟墓中的累累白骨,只是静静地躺着,再也发不出任何声音,就如四季常青的松树,无法得知春天来临。古人和今人都在叹息,既然如此,追求那些浮华荣耀,又有什么意义呢!


李白这首诗,作于天宝四载,公元745年,此时的他已经出翰林两年,纵然心中有意难平,也逐渐看开了。
尤其,此间他与杜甫相遇在东鲁,两个人决定一起去寻访隐士高人,探索天道。
这是他和杜甫的第三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
此后,李白和妻子宗氏一直游荡江湖,直到“安史之乱”爆发。他经历过盛唐诗人中,最高光的时刻,赐宫中自由行走、陪驾汤泉,梦想也算实现了一半。
因此,入不惑之年的李白,心境要比之前开阔很多,从这首诗中,我们也能看出他对人生的理解。
下面我们就深度解读一下。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这两句诗颇有禅理,人从哪里来,最终还要回到哪里,这是所有人的逃不开的宿命。
放眼历史长河,人生不过是飘忽一瞬间,百年之景,花开花落。
因此李白又写,“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这两句诗很经典,同样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伤春悲秋,但这种感伤也是徒然,因为谁都会成为历史的过客。
真正的通透,是看破这一点,活在当下,珍惜现在的每一天。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这一句诗怎是诗人的感慨,月宫中的玉兔在空捣着药,广寒宫清冷孤寂,即便长生又有何意义?看看那扶桑神树,现在早已经成为了烧饭的柴火。
这凡尘,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所以人要及时享乐。

“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此一句诗,李白写得更加深刻,人死如灯灭,没有人知道还能不能转世投胎,况且,松树四季常青,连春天来了都无法感受到。
许多人同样活得麻木,为一些不实际的东西劳心伤神。
“前后更叹息,浮荣安足珍”,尾联这一句,写得很清透,荣华花间露,富贵草上霜,看看千百年前那些风云人物,如今也都成了一捧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