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锦是什么朝代出现的(汉朝时期“霸道”的蜀锦)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1 06:38:46蜀锦是指由蜀地生产的织锦,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汉晋之际得到了发展并不断外传。该锦自古以工艺精湛、纹样精美、色彩艳丽、质地坚韧的特征备受中外民众的喜爱,不仅畅销于中原各地,同时远销西域等海外地区。
巴蜀的桑蚕丝织业起源很早,是中国丝绸文化发祥地之一,传说先蚕嫘祖曾在此首创养蚕缫丝之法,“治丝茧以供衣服”,故又被冠以“蚕丛之国”的美名。
巴蜀蜀锦随丝绸之路传播至西域,一方面反映了蜀锦在巴蜀丝织业的重要地位,在文化交融中受西域文化影响,其在纹样或是织造技术上逐渐出现了西域特征。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蜀锦对西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汉晋巴蜀与蜀锦
巴蜀之意最初是指长期活跃并居住在古代四川地区的少数民族。先秦时期,巴、蜀两族分别在成都、重庆地区建立了奴隶制国家,蜀人以成都为中心建立了“蜀国”,巴人则以重庆为中心建立了“巴国”。
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得以衍生出独一无二的巴蜀文明,在其文化发展过程当中,巴蜀的丝绸文化更是大放光彩,之中最为代表的便是蜀锦。

自然地理环境为巴蜀地区织锦的生产提供了最基础的物质条件,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等条件造就了巴蜀独有的自然环境,其中最主要的两个方面便是地形地貌与气候。
独特的地形、气候决定了巴蜀地区的社会生产形式,漫长的历史造就了巴蜀社会经济形式的多样化,便利的交通条件则促进了巴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巴蜀桑蚕发展久矣,蚕业根基深,古蜀时期便是“蚕丛之国”。关于巴蜀地区畜牧业,早在5000年前,该地便有家畜的饲养。巴蜀地区手工业的发展,最为著名的是纺织业的繁荣与发展。

巴蜀作为南北丝绸之路上的枢纽,各民族之间的来往促进了各方经
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融合。这种交流表现在诸多方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蜀锦的传播。
锦,指由蚕丝所织成的彩色花纹的丝织物。锦之价值同金无异,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蜀锦,即是由蜀地生产的彩色提花织锦,不仅价值连城,而且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特征。
蜀锦以蚕丝为主要原料,按经纬编织,经一整套较为严格的加工,最终在织机上织成色彩亮丽的织锦。随时代发展,织锦技术不断成熟,所织蜀锦愈加精美,受到历代各民族的喜爱。

蜀锦的织造,大致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丝绸的准备过程,第二步骤便是具体的织锦生产过程。蜀锦的织造过程既是最繁琐的过程,也是锦昂贵的原因所在。
蜀锦主要包括经锦和纬锦两大类,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从经线显花到纬线显花的过程。所谓经线起花,即是由彩色经线覆盖纬线以及与纬线的交织点,并按照图案需要呈现出相应颜色。
纬线起花则不同,不再是经线显花,而是采用彩色纬线覆盖经线以及与经线的交织点,按照图案要求呈现出多彩颜色。就现有出土实物来看,汉晋时期的蜀锦以经锦为主。

蜀锦在两汉已被纳入税收范围,汉章帝时开创了以布帛等丝绸类为租的先河,之后历代皆有征收丝绸赋税。随礼仪制度的发展,丝绸成为了财富与地位的象征,蜀锦也因其精美的色彩与图案纹样成为社会地位等级的标志。
早在秦代,四川地区便设立了“锦官”这一职位,汉代更是成为三大官营中心,以“锦官”命名的“锦官城”也闻名中外。蜀锦代表了汉晋时期丝绸纺织的最高水平,是汉晋丝绸文明的象征。
二、汉晋丝路与蜀锦西传
丝路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逐渐发展并不断变化的。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丝绸之路就已经存在。

张骞凿空西域进一步促进了丝路的发展,其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对西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等各个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与掌握。
不仅打击了匈奴势力,开通了受匈奴阻碍被迫中断的丝绸之路,而且促进了西域国家同中原的联系,发展了中西的文化经济交流。魏晋时期,虽中原地区动荡不安、政权更迭不断,但朝廷始终未中断都对西域的管理与统治。
文景之治后,西汉政权逐渐摆脱建国之初的困境,整体实力有了实质性的增强,至汉武帝统治时期,西汉王朝进入繁荣昌盛时期,有了能够经营西域的能力。

丝绸生产早在商周时期已经较为成熟,随着汉代官营织造机构的成立,尤其是以长安、临淄、成都为代表的丝绸三大产地中心的出现,使得丝绸种类增多、产量增加,并逐渐向外传播,而且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为丝绸的西传提供了主要路径。
武帝后,丝路畅通,沿线商贸往来频繁,丝绸因其价值高贵、商品率高、流通性强的特点,成为丝路贸易的重要载体。其中最具代表者乃蜀锦。西汉对外交往中,蜀锦是主要媒介。
西域出土汉晋织锦大部分为蜀锦,其原因有三:一,蜀锦历史悠久,在汉晋时期丝绸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丝绸之路上更是不可缺少的商品,而且不少文献中也记载了蜀锦西传的历史。

二,蜀锦纹样、结构特征明显,先进的制造技术使其区别于其他地区织物。三,蜀地与西域地区交通便利,两地人员早有往来,即使在战时状态下联系也并未中断。
三、蜀锦对西域社会的影响
蜀锦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是文化传播的媒介,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载体,蜀锦不断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西域带去了中国传统技艺与文化。
据史料记载,汉晋之际,西域各民族服饰当中“锦”占了重要位置,锦衣、锦帽种类皆有,已经成为一种相当自然的社会共识。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丝绸,西域当地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官职。

织锦已经不再是作为服饰或装饰物之一了,而是可以衡量商品的价值,在商品买卖或奴隶买卖中起到了货币功能。
我们可以大胆推测,文书只反映了很小一方面,无论是奴隶买卖还是商品买卖在西域都无处不在,蜀锦在其中的地位与所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新疆地区出土的大量文书中,有不少涉及丝绸织锦,随葬衣物疏占一定数量。所谓随葬衣物疏即是专门记载死者随葬时所穿以及所陪葬的衣物清单,这类文书是古代西域社会生活以及丧葬风俗的集中展现。

为人知晓的是,汉晋时期西域地区并没有生产出同中原地区质量、做工相同的织锦的技术,也就是说这些织锦都来自中原地区生产的。且蜀锦广告亦揭露了,在服饰文化上西域受汉地织锦影响颇深,其中尤以蜀锦为首。
无论如何,汉文化在很多方面已经受到当地人的认同。受汉代文化影响,一些具有汉风的纹样,例如云气动物纹也常常出现在其他事物中。
四、西域胡风蜀锦的影响
在两地文化的相互影响下,蜀锦在西域地区逐渐受到当地人民的认可,可以说这种对蜀锦的认可与喜欢,也为进一步推动了巴蜀丝织业的发展。

秦汉以来,成都一直是蜀锦的主要生产地,属巴蜀城市当中最繁华的城市。随着各地尤其是周边地区对丝绸的需求的扩大,到了隋唐时期,巴蜀的织锦纺织中心已不再拘泥于成都,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西晋之后,五胡乱华,大量西北少数民族内迁。同时伴随着少数民族的迁入,新的织造技术也被带进了中原内地。
何稠曾奉命模仿波斯锦,其所制织锦远远超越了波斯锦本身,受到高祖的欣赏,由此可见,中国上层民众的生活受波斯锦影响很大,而且其锦本身也对中国丝绸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隋唐之际,受西域地区纬线显花的影响,织金锦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文献以及部分出土文物来看,加金技术已经不仅限于织锦,还包括其他织物,如缎、绫、罗、纱、绒、绢以及缂丝。
隋唐时期织锦的主要生产区域虽然仍旧以巴蜀和中原地区为中心,但在织锦的设计上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无论在纹样还是题材上都吸收了异域风情,呈现出中西结合的风格。
南北朝时期是中西文化不断交融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纹样不仅出现了来自中亚地区的联珠纹,同时也出现了具有西域特色的图案题材,例如葡萄纹、狮子纹。

受影响最深的还是织锦纹样的变化。联珠纹过去主要盛行于萨珊时期的波斯地区,后来逐渐流传至西域地区,南北朝时期又随丝绸之路逐渐传入中国,隋唐时期联珠纹盛行,也成为织锦的典型纹样之一。
南北朝时期是丝绸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丝绸贸易愈加频繁。在中国丝绸不断输出之际,西域丝绸也在源源不断地向中国输入,胡风渐至,织锦发展也在此时产生了变化。
小结
巴蜀历史悠久,优越的自然与人文条件为蜀地的丝织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汉晋时候巴蜀地区丝绸贸易繁荣,是与襄邑、临淄齐名的中国三大丝绸生产中心之一,其所产织物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蜀锦。

西域蜀锦的出土一方面证实了汉晋时期蜀锦得到了繁荣的发展,从相关织物研究中也不难看出西域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审美上都受到带有中原文化的蜀锦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证实了,蜀锦对西域的影响并非单方面而言,这种影响是双向的,中原地区的织锦发展以及其他各方面皆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域文化的影响。